提起邓亚萍,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乒乓球界的女皇”,她在16岁第一次参加世乒赛就拿下了女双冠军,之后又接连斩获4次奥运夺冠,18个世界冠军,这些头衔至今无人超越。
按理说,邓亚萍是中国的骄傲,她本该受到无数人的尊重,但这些年网络上却总流传着许多侮辱邓亚萍的标签,诸如“败光20亿的败家子”“向洋人下跪的软骨头”“悄悄改了国籍的逃兵”等。
这些谣言就像长了翅膀一样,隔三差五就被网友翻出来翻炒,甚至成了某些营销号的“流量密码”,可其背后,伤害的却是邓亚萍这位为国争光的优秀运动员。
那么,邓亚萍这些年来究竟为国家争得了怎样的荣誉?她身上的这些标签又究竟是从何而来的?
展开剩余91%从“小个子”到“全满贯”
很多人不知道,邓亚萍的乒乓生涯起点,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她在刚刚开始打乒乓球的时候,就差点因为自己的身高太矮而打不了球。
邓亚萍从5岁开始学打乒乓球,10岁就拿了河南省业余体校的冠军,这意味着她的天赋是很不错的,邓亚萍本人也愿意朝着乒乓球这条路而努力,可在13岁那年,她却因为“身高不足1.5米”而被省队给拒绝了。
当时拒绝的省队教练认为,乒乓球这门运动讲究的是“灵活+身高臂长”,邓亚萍都已经13岁了还没一米五,这么小的个子,将来大概率是难成大器的。
对此,邓亚萍的父亲可就不服气了,他也是一名乒乓球运动员,在他看来,女儿打乒乓球的手感、反应速度、拼劲儿在运动员里都是非常优秀的,并不像省队教练所说的那般“难成大器”。
从这以后,为了帮助女儿实现成为专业运动员的梦想,父亲每天都会带着女儿加练4小时发球、接发球,用绳子把球绑在床头练反应,拿门板当挡板练正手攻球。
后来的邓亚萍这样回忆道:那时的手掌磨得全是血泡,就算脱了皮也要接着打球,我的耐力就是这样练成的。
1988年,努力了两年的邓亚萍终于成功进了国家队,她本以为以自己的实力,很快就能在国际队闯出一番天地来。
但她很快就发现,国家队高手如云,自己“小快灵”的打法虽灵,却总被说“不够大气”。
直到1989年世乒赛的时候,邓亚萍搭档乔红拿下女双冠军,才算在队里站稳脚跟。
而真正让她“封神”的,还是在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在这次奥运会上,19岁的邓亚萍一路淘汰了包括巴托菲、俞顺福以及玄静和在内的多名高手,并在决赛中以3-1的成绩战胜了乔红,为中国摘得了女单奥运金牌。
在这次奥运会以后,邓亚萍真正意义上地崛起,此后的十年时间里,她几乎垄断了所有大赛冠军:2次奥运会单打、4次世乒赛单打冠军、3次世界杯冠军……
巅峰时期,就连国际乒联都要专门修改规则来限制邓亚萍的“快攻”,比如缩短比赛局数,就是专门为了“限制邓亚萍在球场上的统治力”。
但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天赋”背后是怎样的自律:每天5点就要起床训练,雷打不动;为了增强手腕力量,常年绑着1公斤的沙袋练发球;比赛时别人擦汗用毛巾,她直接用矿泉水瓶浇头,因为“节省时间”。
邓亚萍的教练张燮林就曾说过:“亚萍的训练量是常人的两倍,她不是在打球,是在用生命砸球。”
可以说,邓亚萍的这段运动员经历,完全可以写成一本小说,从一开始的“不够格进省队”到后来的“18个世界冠军”,她逆风翻盘靠的便是一股劲。
然而,就是这样一名优秀的充满人格魅力的运动员,网上却是流传着各种贬低她、侮辱她的传闻,比如“下跪”“改国籍”以及“败光20亿”等,这也不免让人替邓亚萍鸣不平。
下跪风波
先来说说所谓“下跪”的传闻。
1998年,邓亚萍在结束自己的运动员生涯以后,便跑去学习,这是她之前缺失过的生活,她希望能够将这些统统补回来。
于是,凭借着这些年在体育领域取得的成绩,邓亚萍先是在清华大学、诺丁汉大学读了本科,与硕士,之后又来到了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而“下跪”的传闻,便发生在2008年邓亚萍毕业的时候,当时,邓亚萍在剑桥大学的土地经济学院完成博士学位后,参加了学校的毕业典礼。
剑桥大学的学位授予仪式有特殊要求:毕业生要单膝跪地从学院领导手中接过学位证书,所以邓亚萍在领取学位证书的时候,也是跟着学校的传统做了。
谁料之后却有人将邓亚萍单膝下跪的画面拍了下来并进行二次加工,接着上传到了网上,并配文“邓亚萍向洋人屈服”。
这也导致了许多网友被带偏,纷纷将邓亚萍的行为解读为“向洋人屈服”“崇洋媚外”等等,甚至还有人将此事上升到“国家尊严”层面进行批判。
尽管邓亚萍多次解释这是学校传统,但舆论场中仍存在大量非理性指责,例如“丢了中国人的脸”“忘本”等言论。
可事实就是事实,此事邓亚萍的行为没有任何问题,所有从剑桥大学毕业的学生都要向领导单膝下跪,难道他们通通都是“崇洋媚外”吗?
因此,绝不能拿此事来对邓亚萍进行指责,否则的话,与“耍流氓”没有什么区别。
多次被提起的国籍问题
说完了“下跪”风波,我们再来看看邓亚萍身上多次被提起的国籍问题。
邓亚萍的国籍问题,几乎每隔一两年都会被人翻出来炒作一番。
事情还要从邓亚萍的儿子林瀚铭说起,林瀚铭是邓亚萍与丈夫在法国时候生的孩子,因为儿子在法国生活过一段时间,对当地非常熟悉,所以邓亚萍在这之后经常会带着自己的儿子来法国玩。
而此事也被某些“别有用心”之人注意到了,他们便拿这件事来攻击邓亚萍,认为她当初之所以在法国生孩子,就是因为崇仰法国的文化。
不仅如此,这些人还造谣邓亚萍一家人已经改成了“中国国籍”,还故意配文说“邓亚萍是如愿以偿”。
此举也导致邓亚萍受到了许多网友的“抨击”,大部分认为邓亚萍作为中国的优秀运动员,却如此崇洋媚外,真是令人失望与不耻。
即使后来邓亚萍在网上晒出自己与儿子的中国护照,类似的谣言仍然没有被打破,不少人仍然故意揪着这件事不放,这也给邓亚萍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其实,这样的传闻之所以能够传起来,并不关邓亚萍的事,而是某些无良媒体为了博取流量,刻意去制造邓亚萍的“黑料”,毕竟“冠军”的故事讲多了是没人看的,但“冠军变节”的标题却足够吸引眼球。
但无论这些人如何抹黑,邓亚萍对祖国的感情是不容置疑的。
2008年汶川地震,邓亚萍第一时间捐款20万元;2020年新冠疫情,她又通过中国乒协向武汉捐赠物资;2021年东京奥运会,邓亚萍更是作为解说嘉宾全程关注中国队,看到选手夺冠时激动得站起来鼓掌,这些细节,比任何“辟谣”都要更有说服力。
败光20亿是无中生有
除了“下跪风波”与“国籍问题”以外,还有一个“败光20亿”的标签也一直困扰着邓亚萍,这个说法,主要指向她2010年参与的互联网创业项目“即刻搜索”。
2010年,邓亚萍被调到了人民搜索网络股份公司总经理的位置,负责主导推出“即刻搜索”。
当时,她和团队提出“打造中国最好的搜索引擎”,甚至喊出“三年超越百度”的口号,但仅仅两年后,即刻搜索就被曝出大规模裁员、业务收缩,最终逐渐淡出公众视野。
关于“败光20亿”的传闻,是有人传出当时即刻搜索曾得到20亿投资的消息,但公司却没有什么技术上的提高,这也让不少人认为这笔钱是被邓亚萍败光了,然而这样的说法显然有失偏驳。
第一,即刻搜索之所以会失利,更多是市场环境导致的,与邓亚萍自身没有太大的关系。
要知道,即刻搜索发展时期的国内搜索市场,百度公司已经占据了七成以上的份额,谷歌退出中国后留下的空白则是被360、搜狗等公司瓜分,像即刻搜索这样的新品牌是难以突围的。
为了改变自身困境,即刻搜索还曾试图通过“新闻检索”“权威内容”差异化竞争,可惜受限于技术积累不足、用户体验不佳,最终未能打开市场。
邓亚萍的角色更多是管理者而非决策者。作为从运动员转型的官员,她当时多是负责协调资源、推动项目落地的事务,而具体的技术研发、市场策略则是由专业团队负责,她是不会参与这部分内容的。
所以,绝不能将公司所有的失利都归咎于邓亚萍,要知道,商业本身就有风险,用结果倒推失败,既不客观,也不公平。
结语
总的来说,邓亚萍还是一位特别优秀的运动员,很多关于她的标签都是有人故意传出来的。
对此,我们不能被这些谣言给牵着鼻子走,只需记住邓亚萍在赛场上的热血就行,至于网络上的那些“传闻”,是不值得相信的。
参考资料:
邓亚萍直播中晒居民身份证,力破不是中国人谣言 2020-4-11 上游新闻
发布于:山东省十大股票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