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6型两栖攻击舰的建造步伐依旧在稳健迈进,虽还未正式踏上海试征程,但业界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升级版076已是议论纷纷,似乎暗示着下一艘问世的或许已非旧款。驱动这种猜想的关键,很可能是一种新兴的动力系统,外界普遍认为它便是为076型舰的后续型号量身定制的“新心脏”。从现有的信息流中捕捉到的分析指向,这套先进动力系统由四台燃气轮机与十台柴油发动机协同驱动,并搭载了双轴全电推进技术。
那么,为何此套动力配置会被认为并非专为航母而设?这其中的缘由并非空穴来风。首先,双轴设计与航母普遍采用的四轴推进模式存在显著差异。再者,此动力系统中柴油机的数量之多,也与076型舰自身柴油机配置(六台)的特点形成有趣的呼应。纵观076型舰的设计蓝图,它一项引人注目的创举,是首次在全球范围内将电磁弹射与电磁拦阻系统一同集成至两栖攻击舰平台。
这一大胆的创新,无疑彰显了设计者超前的技术视野与无畏的探索精神,为舰艇作战效能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即便是这样一项革新,076型舰的设计仍有不少可优化之处,若能精益求精,其作战能力必将跃升至全新高度。
076型舰的潜能,尚有一些局限性尚待发掘。最突出的莫过于其单一配置的电磁弹射器,此举犹如在系统的关键节点埋下了潜在的单点故障隐患。一旦该弹射器因故失效或在战场上遭受破坏,整个舰艇的舰载机起降作业将因此完全停摆。尽管国内电磁弹射器的可靠性或许已臻化境,但仅有一部,实在容易成为制约体系运转的“短板”。若076型舰能在舰体长度上稍作拓展,便完全有可能在其现有电磁弹射器的右侧增设一条与之并列的弹射轨道,这样便可巧妙规避上述风险。
另一个令人瞩目的焦点在于,当前076型舰似乎还未能完全满足歼-35战斗机和空警-600预警机的起降需求,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尚未见到用于引导飞机着舰的光学辅助系统。尽管坊间偶有传闻提及在后续舾装过程中会进行安装,但时至今日,这一切仍是未知数。更何况,076型舰的阻拦网高度设置较低,或许是为适应固定翼无人机起降而作的考量,这恐怕不太适合歼-35及空警-600这类机型的应急着舰。
正如我们曾多次强调的,即便是不能支持歼-35,单凭能起降空警-600,对076型舰的意义便非同寻常。预警机的引入,意味着围绕076型舰将有可能构建一套立体的海上攻防网络。只需三两架空警-600,便足以构成整套体系的“点睛之笔”。若没有预警机的身影,076型舰的角色充其量只是一名无人机或两栖登陆装备的载具,其所能形成的体系作战能力,与拥有预警机后将是天差地别。
事实上,实现歼-35和空警-600上舰的大部分硬件条件已然就绪,例如约260米长的起降跑道,以及先进的电磁弹射与电磁阻拦着舰系统。更有甚者,其起降环境的优越性甚至可能超越了传统航母,这是因为跑道与舰艇航向不存在夹角,且跑道长度更为充裕。此时,只需增加一套精密的飞行员着舰光学引导系统,即可基本达成目标,且这一改进的成本极其低廉。
我们尚不确知076型舰的电磁弹射器是否为福建舰电磁弹射器的“简化版”,如果是,那么电力供应的限制将可能随之而来,毕竟076型舰现有的动力系统着实算不上强劲。当前076型舰动力配置为2台21兆瓦的燃气轮机辅以6台6兆瓦的柴油发动机,总功率仅为78兆瓦,这在动力方面显然存在较大缺口。以单部电磁弹射器约15兆瓦的耗电量来计算,若要同时运行两部,现有动力将是捉襟见肘。
如今,一套更为强大的动力系统已悄然登场。这套系统由四台燃气轮机搭配十台柴油机构成,总功率输出介于220兆瓦至340兆瓦之间。考虑到当前最为突出的动力短缺问题,继续采用21兆瓦燃气轮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在中国自主研发的船用燃气轮机领域,功率最大的型号已能达到50至60兆瓦级别,尽管其技术成熟度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因此,一个极有可能的动力配置方案是采用四台功率约40兆瓦级的CGT40燃气轮机,同时配以十台270型柴油发动机。CGT40的功率输出为42兆瓦,270柴油机的功率为6.4兆瓦,考虑到发电效率,整套系统的总功率约可达230兆瓦。这样的功率储备,相比076型舰现有的动力配置,可谓是飞跃式的提升,足以完美支持双电磁弹射器的运行。
剩余的充沛动力还有余地支撑076型舰的排水量提升至约6.5万吨。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与076型舰排水量相当的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级航空母舰,其推进系统总功率也不过112兆瓦。即便将排水量提升至7万吨,此套动力系统亦能轻松应对。
如果舰体排水量能够增至7万吨,那么实现31节的航速也将成为可能,此时所需的动力约为160兆瓦。以6.75万吨排水量的“辽宁”舰为例,其推进功率已达到150兆瓦。如此算来,即使刨除两条电磁弹射器约30兆瓦的电力需求,剩余的70兆瓦动力中,仍有40兆瓦可以供应舰上其他各类电力设备的使用,甚至可能足以装备四面相控阵雷达。
假如对航速的要求并非如此严苛,例如仅维持在23节左右,那么推进功率需求将锐减至约60兆瓦。从这一角度看,无论在何种使用场景下,动力供应都将绰绰有余,甚至可以进一步考虑装备激光武器这类前沿武器系统。
在不少人的设想中,这套崭新动力系统的最终归宿或许是打造一型常规动力航母,而非仅是076型两栖攻击舰的改进版。不可否认,从技术可行性上讲,运用此套动力系统来建造一艘常规动力航母是完全没问题的。随之而来的便是对两栖登陆作战功能的舍弃。一旦舰艇被定位为航空母舰,就必须取消舰尾的坞舱设计,否则过高的舰体重心会严重影响斜角甲板的有效布置。这一转变,与发展两栖攻击舰的根本初衷背道而驰。
中国当前在海外基地布局方面尚显不足,但国家利益的触角却已延伸至全球范围,其投资总额约计十万亿美元。近年来的诸多事件,如尼日尔或马里的政局动荡,就直接考验着我国在海外撤侨以及保护投资方面的能力,其根本症结在于军事投送力量的限制。在此背景下,仅靠航母战斗群提供打击能力,尚不足以解决对内陆地区进行长期战略管控的深层需求。因此,076型两栖攻击舰的重要战略价值就越发凸显出来。
倘若076型舰的后续改进型能成功实现歼-35战斗机和空警-600预警机的舰载化,并辅以固定翼舰载无人机的协同作战,那么它在功能上将能在相当大程度上弥补航空母舰的部分能力空缺,并且具备建造成本较低、建造周期更快的优势。更关键的是,它的建造数量可以远超航母,这对于守护中国在全球分布的各项海外利益而言,其战略意义非同寻常。也许有人会提出,建造一型柴燃联合动力的常规动力航母会是更优的选择。
我们必须深刻理解航空母舰与两栖攻击舰在作战定位上的根本区别。两栖攻击舰之所以在维护与建造成本上相对较低,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其较低的航速限制。当前国际上主流的两栖攻击舰航速普遍维持在23节左右,而典型的航空母舰则要求达到30节以上。仅仅是将航速从30节降低到23节,就足以使得推进功率需求减半以上,伴随而来的燃料消耗节省也同样惊人,日积月累的成本差异是巨大的。航空母舰的作战任务与两栖攻击舰截然不同;前者往往处于持续的高强度警戒状态,而后者则可能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未必有机会进行实战。
对中国海军而言,一艘合格的航空母舰必须具备30节以上的最高航速,才能在与潜在的强大对手的较量中取得战略优势。一旦提升航速,随之而来的成本飙升以及技术复杂度的急剧增长将是必然的。特别是燃气轮机作为核心动力单元,如果将其作为日常的主要动力来源,其运行与维护成本将异常高昂,这与在两栖攻击舰上仅作为加速辅助使用的情况有着本质区别。
当前,中国海军两栖攻击舰动力体系的核心仍是柴油机,用于日常巡航的几乎全部由其提供,而燃气轮机则更多地是在需要瞬间提升速度时发挥作用,其使用频率相对较低。柴油机不仅作为推进动力,同时也承担着舰上发电机组的重要职能,这正是需要配备数量庞大的十台柴油机的根本原因。
一旦以燃气轮机为主导驱动,其成本的飞涨将是难以避免的。当然,对于美国这样经济实力极其雄厚的国家而言,这或许不是一个需要过多顾虑的因素。但从航空母舰的理想动力选择来看,核动力无疑比常规动力更具优势。核动力航母的出勤效率以及其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运营成本,普遍优于常规动力航母,这一点是一个常常被忽视的普遍认知偏差。
十大股票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