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辽宁日报)
转自:辽宁日报
刘臣君
光明村有一座500平方米的村史馆。馆内展陈的老物件、泛黄的照片、翔实的文字,串联起村庄400余年的变迁。
村史馆内,关于村落起源的故事被精心呈现,其中有一段故事吸引了游客。某年,因辽河水患,村民决定集体修建旱河桥。结果有人家不出人也不出钱,并与邻居产生隔阂。桥建成后,命名为“旱河桥”(寓意“无水无鱼”),不久后,该姓人家觉得羞愧,便搬离了村庄。这段往事成为光明村道德教育的生动案例,让村民在了解历史的同时,更懂团结的珍贵。
“村史馆不是冰冷的陈列馆,而是活的道德课堂。”光明村党支部书记陈茂成时常在馆内为村民、游客讲解。馆内专门开辟“德善长廊”,展示着村庄历代的道德典范。
除此之外,村史馆也记录了辽河人家生活方式的变迁。展台上有两瓶标有新郎新娘名字的啤酒,这是20多年前的村党支部书记家里办喜事时,陈茂成存下来的。“从蓑衣、渔船、渔网到各种家庭用具,我们的村史馆时刻提醒村民以前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我们党支部又该如何努力让大家过上更好的生活。”陈茂成说。
如今,村史馆已成为光明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党员在此开展主题活动,重温村庄发展与党的引领;研学团队来访时,孩子们会听陈茂成讲解“互助”二字的分量;村民们也常来馆里坐坐,看着老辈人用过的农具、生活物品,回忆先辈勤劳朴实的日子,提醒自己恪守祖训。
从昔日的大官屯到如今的光明村,村史馆如同一位“时光守护者”,将历史记忆与道德传承熔铸在一起。
发布于:北京市十大股票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